
随着生物技术、材料科学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生物传感器作为一种能够将生物信息转换为可检测信号的分析工具,在多个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生物传感器的研究与开发对于推动医疗诊断、环境监测、食品安全检测等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物传感器行业概述
1、定义与原理
根据市场调研报告指出,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将生物识别元件与物理或化学换能器相结合的分析工具,能够将生物分子之间的特异性相互作用转换为可检测的电信号、光信号或其他物理信号,从而实现对目标物质的快速、灵敏检测。其工作原理基于生物分子识别元件与目标物质之间的特异性结合,以及换能器对这种结合所产生的物理或化学变化的检测和转换。
当生物传感器与待测样品接触时,生物识别元件(如酶、抗体、核酸等)会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目标物质,形成生物分子复合物。这种结合会引发一系列物理或化学变化,如电荷转移、质量变化、光吸收或发射变化等。换能器则将这些变化转换为电信号、光信号或其他可测量的信号,经过信号放大和处理后,最终以直观的方式显示出目标物质的浓度或活性信息。例如,在葡萄糖生物传感器中,葡萄糖氧化酶作为生物识别元件,能够特异性地催化葡萄糖的氧化反应,产生过氧化氢和葡萄糖酸。过氧化氢在电极表面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电流信号,该信号的大小与葡萄糖的浓度成正比,通过检测电流的大小即可确定葡萄糖的浓度。
2、结构与组成
生物传感器主要由生物识别元件、换能器和信号放大装置三个部分组成,生物识别元件是生物传感器的核心部分,它能够特异性地识别目标物质,常见的生物识别元件包括酶、抗体、抗原、微生物、细胞、组织、核酸等。这些生物识别元件通过表面共价结合、物理吸附或包埋等方式固定在传感器的表面,形成一层生物膜。当待测物质与生物膜接触时,生物识别元件会与目标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产生生物学反应。
换能器是将生物识别元件与目标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生物学信号转换为可检测的物理信号的装置。常见的换能器有电化学电极、光电转换器、热敏电阻、压电晶体等。不同类型的换能器适用于不同的生物识别元件和检测需求。例如,电化学电极适用于检测与电化学反应相关的生物识别事件,如酶催化的氧化还原反应;光电转换器则适用于检测与光信号变化相关的生物识别事件,如荧光标记的抗原 - 抗体反应。
信号放大装置用于将换能器输出的微弱信号进行放大和处理,以便于后续的检测和分析。信号放大装置通常包括放大器、滤波器、模数转换器等。放大器用于将微弱的电信号放大到可检测的水平;滤波器用于去除信号中的噪声和干扰;模数转换器则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便于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3、分类方式
按生物识别元件分类
根据生物识别元件的不同,生物传感器可分为酶传感器、微生物传感器、免疫传感器、细胞传感器和基因传感器等。酶传感器利用酶的特异性催化作用来检测底物或抑制剂的浓度。例如,葡萄糖氧化酶传感器可用于检测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应用。微生物传感器则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来检测环境中的物质。比如,利用固定化的微生物细胞检测水体中的生化需氧量(BOD),能够快速评估水质的污染程度。免疫传感器基于抗原 - 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用于检测生物体内的各种抗原或抗体,如在疾病诊断中检测病原体的抗体或肿瘤标志物。细胞传感器以活细胞为敏感元件,通过监测细胞的生理活动变化来检测外界物质的影响,可用于药物筛选和毒性评估。基因传感器利用核酸分子杂交或核酸扩增技术,检测特定的 DNA 或 RNA 序列,在基因诊断、病原体检测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按信号转换方式分类
按照信号转换方式,生物传感器可分为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光学型生物传感器、声学型生物传感器等。电化学生物传感器通过检测生物识别过程中产生的电信号变化来实现对目标物质的检测,包括电位型、电流型、阻抗型等。例如,电位型生物传感器通过测量电极表面与溶液之间的电位差变化来检测目标物质,常用于离子浓度的测定。光学型生物传感器利用光信号的变化来检测生物识别事件,如荧光型、化学发光型、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型等。荧光型生物传感器通过检测荧光信号的强度、波长或寿命变化来确定目标物质的浓度,具有高灵敏度和选择性。声学型生物传感器则基于声波在生物材料中的传播特性变化来检测目标物质,如压电晶体生物传感器,通过检测压电晶体的频率变化来反映生物分子的结合情况,具有快速、灵敏的特点。
二、生物传感器行业技术进展
1、关键技术突破
据市场研究报告进行披露,纳米技术在生物传感器领域的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果,极大地提升了生物传感器的性能。纳米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小尺寸效应和量子效应等独特性质,使其成为生物传感器中极具潜力的材料。例如,纳米金颗粒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独特的光学性质,被广泛应用于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在免疫传感器中,纳米金颗粒可以作为标记物,通过与抗体或抗原结合,增强检测信号,提高检测灵敏度。利用纳米金标记的免疫层析试纸条,可以快速、灵敏地检测食品中的病原体和农药残留等有害物质。
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等纳米材料也在生物传感器中展现出优异的性能。碳纳米管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机械性能,可用于构建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电极材料,提高传感器的电子传递效率和稳定性。石墨烯则具有超高的电子迁移率和大的比表面积,能够显著增强生物传感器对生物分子的吸附和检测能力。基于石墨烯的生物传感器在 DNA 检测、蛋白质检测等方面具有高灵敏度和选择性,能够实现对生物分子的快速、准确检测。
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的发展为生物传感器的微型化和集成化提供了有力支持。MEMS 技术可以在微小的芯片上集成多种功能,如生物分子识别、信号转换和处理等,实现生物传感器的小型化和便携化。通过 MEMS 技术制备的生物传感器具有体积小、功耗低、响应速度快等优点,在即时检测(POCT)和可穿戴设备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医疗领域,基于 MEMS 技术的血糖传感器可以实现对血糖的实时监测,患者只需佩戴小型的传感器设备,即可随时了解自己的血糖水平,无需频繁采血进行检测。MEMS 技术还可以用于制备生物芯片,实现对多种生物分子的高通量检测。通过在芯片上集成多个微阵列电极或微流控通道,可以同时检测多种疾病标志物,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个性化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2、新型生物传感器研发
基因编码型生物传感器是近年来生物传感器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这类生物传感器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生物识别元件与荧光蛋白、酶等报告分子融合,构建出能够感知细胞内代谢物浓度变化的生物传感器。基因编码型生物传感器具有高特异性、高灵敏度和可遗传等优点,能够实时监测细胞内的生理过程,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西湖大学研究团队发明的新型基因编码的荧光传感器 Nelle 和 Thyone,分别用于检测和可视化活细胞内的支链氨基酸和硫酸根离子动态。Nelle 能够实现对细胞内支链氨基酸分布和动态运动的实时洞察,有助于研究人员理解细胞代谢和大脑功能;Thyone 则填补了哺乳动物细胞中硫酸根离子转运过程难以可视化的空白,使研究人员能够使用常规荧光显微镜实时观察硫酸盐的转运过程。
多功能生物传感器也是当前生物传感器研发的重要方向。这类生物传感器能够同时检测多种目标物质或具有多种功能,如检测、诊断、治疗等,为复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全面的解决方案。青岛科技大学开发的基于 ZnIn2S4(ZIS)/ZnS 量子点(QDs)@Au - Ag 的多功能光电化学(PEC)生物传感器,与 CRISPR/Cas - 12a 偶联,可用于双靶点检测,有效避免临床测试中的假阳性结果。北京师范大学开发的基于导电 MOF/MXene 的多功能生物传感器,集汗液电化学检测、电生理信号采集和电刺激治疗于一体,可实现对代谢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3、技术创新挑战
尽管生物传感器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提高灵敏度、稳定性和降低成本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在提高灵敏度方面,虽然纳米技术和新型材料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物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但对于一些痕量物质的检测,仍然难以满足需求。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复杂,容易受到干扰,如何进一步提高生物传感器对目标物质的特异性识别和检测能力,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生物传感器的稳定性也是影响其实际应用的重要因素。生物识别元件的活性和稳定性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湿度、pH 值等,导致传感器的性能下降和使用寿命缩短。如何提高生物识别元件的稳定性和生物传感器的长期可靠性,是技术创新的难点之一。
成本问题也是制约生物传感器广泛应用的重要因素。目前,一些高性能的生物传感器由于采用了昂贵的材料和复杂的制备工艺,导致成本较高,难以在大规模应用中推广。开发低成本的材料和制备工艺,降低生物传感器的生产成本,提高其性价比,是推动生物传感器产业化发展的关键。
(XYZResearch),系国内领先的行业和企业研究服务供应商,并荣膺CCTV中视购物官方合作品牌。公司秉持助力企业实现商业决策高效化的核心宗旨,依托十年行业积累,深度整合企业研究、行业研究、数据定制、消费者调研、市场动态监测等多维度服务模块,同时组建由业内资深专家构成的专家库,打造一站式研究服务体系。研精毕智咨询凭借先进方法论、丰富的案例与数据,精准把脉市场趋势,为企业提供权威的市场洞察及战略导向。